跑步人誌.呂思𣽊1︱完美主義者不斷求進 打破中距離30+「大限」

撰文:吳慕兒
出版:更新:

30歲,是現代人為自己或他人放進不同前設的分水嶺,以運動員為例,公認是開始走下坡的年紀,針對中距離跑手而言,甚至彷彿是個「大限」——兩大「跑神」基比沙拉斯(Haile Gebrselassie)和傑祖基(Eliud Kipchoge)剛好都是在30歲那年告別中跑,初戰馬拉松;比基利(Kenenisa Bekele)和法拉(Mo Farah)兩大高手的初馬,不約而同都在31歲。

1990年出生的香港跑手呂思𣽊(Halu),早已超過而立之年,卻堅持在中距離力拚,身體力行打破「30歲後跑中距離無法再進步」的迷思,「近20場比賽,我只有2至3場無PB(個人最佳時間),但那幾場也是平PB或很接近。」

(跑步人誌.呂思𣽊︱系列之一)
攝影(部分):鄭子峰

呂思𣽊(Halu)早已超過而立之年,仍堅持在中距離徑賽力拚。(鄭子峰攝)

從拯溺到跑步 兩項運動披港隊戰衣

Halu的運動員生涯從來不是一條直線,「小學的時候討厭做運動,中學被爸爸捉去游水,都游得幾慢」,但又想代表香港,於是中三、四轉玩拯溺。他一步步實現夢想,代表香港5、6年時間,圓夢之際已接近夢醒時份——那些年來都是在支援有限下自行找辦法令自己變強,每早6時夥拍一位隊友練習,由本地前列到挑戰世界,他以世錦賽前16名為目標,可惜距離晉級的排名只差一位。

對體制種種不滿與沮喪,長年累積下來讓他心灰意冷,盡力過後毅然離開,「在巔峰的時候高峰引退」。有心栽花花不香,無心插柳柳成蔭,拯溺的路愈行愈窄,跑步的大門不覺間已開啟,2012年代表浸會大學出戰田徑大專賽,主項800米,「順便跑埋400,49.4秒,唔小心入咗香港頭10」。那年獲香港排名第5,入選接力隊,在第二項運動披上港隊戰衣,以田徑代表身份香港出外比賽。

大自然的風光與寧靜,讓Halu愛上登山運動。(受訪者提供)

浮浮沉沉再轉項 鏡頭下愛上雪山

Halu的跑步生涯有個相當高的起點,苦練近兩年,偏偏距離大賽這麼近、那麼遠,「2014亞運,只差0.0幾秒,第5名無得去」。「當時24、5歲,好失望,找不到目標,找不到方法」,決心求進,無奈苦無門路,他坦言,當時就算繼續練習,實際只是在「浮浮沉沉」,「在Track(徑賽)看不到方向,又無甚改變,只是浪費自己」,決定大學畢業後便不再跑。

他在大學期間愛上攝影,參加比賽獲得風景組冠軍,一次到尼泊爾行山,影相時為壯麗景色着迷,回港後開始鑽研登山,比較各項攀山運動後踏上*Alpine Climbing(阿爾卑斯式攀登)之旅。「游水或跑步都要同人哋鬥,在山上回歸自己,不用同人類競爭。」

註:*Alpine Climbing(阿爾卑斯式攀登)是一種登山方式,登山者以自給自足的方式,即自己攜帶裝備、物資去攀登中高海拔山峰,不用像喜馬拉雅式攀登(Mountaineering)那樣,由當地雪巴人腳夫幫助引路或攜帶裝備。

Halu在疫情下再次投入跑步。(鄭子峰攝)

重新踏上跑步之旅

Halu坦言「我太在乎成敗得失」,長年在競技運動中競爭,身心極疲累,愛上登山不無原因:「山入面可能整天也見不到其他人,好開心,好自我」,曾到法國盡情登山兩個月,那份舒服悠然自在讓登山輕易成為他的最愛。

Alpine Climbing動輒在山上16、17小時,對運動員的帶氧能力要求很高,於是Halu會以跑步來練習,重投中跑帶點為勢所迫,「疫情無得爬山,本身教開跑步又因疫情無得教」,遂開始「跑吓長跑」,投入劉德龍教練師門,他身體肌肉量大,馬拉松成績不會太出色,劉教練認為他的體格還是最適合中距離的800、1500米。

Halu身體力行,證明30歲後中距離成績仍能進步。(鄭子峰攝)

身體力行打破「跑界謬誤」

30+仍在跑中距離,真的可以嗎?

衝刺速度隨年齡增長減慢,在跑界被奉為鐵一般事實,他直指「30歲後在中距離不能進步」是謬誤,「係咪無得進步,又唔係嘅」,Halu認為,「睇吓肯唔肯努力,搵對方法就可以」。

「可能進步會慢一點,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大」。近年光芒四射的挪威名將積及英格布利臣(Jakob Ingebrigtsen),他那套里數高、強度大的「挪威訓練法」獲不少中跑人轉用,Halu亦為其中一員,並持續跟教練討論和研究。

2023年他經歷人生最差賽季,「800米跑2分正,好耐未試過咁慢」,年紀漸長,訓練量大,加上還要上班工作,無法兼顧下那年6月毅然辭職,他的說法是「為自己跑步生涯負返一次責任」。Halu夏季遠赴波蘭訓練,繼而在冬季到日本集訓和到東海大學比賽。

Halu(中)為求進步到日本訓練和比賽。(受訪者提供)

32歲那年800米再PB 「原來我真係得」

「2023、24年目標1500米跑3分59秒,那一季最佳時間是4分00.33秒」,他內心交戰:「繼唔繼續?條氣唔順!」不夠資金再到海外集訓,替代方法就是在跑步機訓練,而跟隨「挪威訓練法」數年下來亦漸見成果,陪伴一個年輕10年的隊友練跑,以「伴讀書僮」心態下32歲那年在800米寫下1分56.28秒PB並在香港排名第4,他才驚覺:「原來我真係得」。

吸收昔日的經驗,今次他決意不再胡思亂想,「毋須諗咁多,無宏大理想,盡量每場尋求突破」,以年來計算的累積,定下一個又一個小目標,一步一步來,就會達成大目標,「近20場比賽,我只有2至3場無PB(個人最佳時間),但那幾場也是平PB或很接近」,他不關心名次,只為突破自己,身體力行證明年逾30的中距離跑手一樣可以持續進步。

+2

限制,從來都是人類自行加諸身上,Halu向大家示範,只要有足夠決心,便有機會打破界限。為追求進步付出所有,大概已無遺憾,今年4月他再赴日本訓練和比賽,Halu說那會是他跑步生涯的最後一次。

(跑步人誌.呂思𣽊︱系列之一)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