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人誌.袁志林1︱74歲長者慢步人生路 傷感理由開心跑下去

撰文:吳慕兒
出版:更新:

今年大阪馬拉松氣溫頗冷,舉行期間一度下雪,一位伯伯級的香港跑者毋懼寒風,拍片在社交媒體跑步群組分享飄雪實況,令人印象深刻。
本地社會風氣使然,長者似乎只會與到公園散步、耍太極等輕量運動扯上關係,更別說在寒冷天氣下長期暴露戶外吹冷風。74歲的袁志林卻身體力行,證明長者一樣可以做有一定強度的運動和跑馬拉松。
(跑步人誌.袁志林︱系列之一)
攝影:盧翊銘

袁志林腳頭輕快爽利得完全不似一位7旬長者。(盧翊銘攝)

廿年前受鄭裕玲感染起跑

晨早7時,馬鞍山公園海濱長廊已擠滿晨操跑友,10度左右的低溫,袁志林只穿跑步短袖T恤精神奕奕慢跑到場,健步如飛的他,腳頭輕快爽利得完全不似一位七旬長者。

今年2月在兩星期內連跑渣馬和大阪兩隻馬拉松,自非等閒之輩,回說昔日開始接觸跑步的契機,竟是明星效應,「睇電視見到Dodo姐(鄭裕玲)跑渣打10公里,第二年佢又跑,好似好開心,我心諗:『佢都跑到,我都應該得吖?』」

袁志林將心動化為行動,2006年全家總動員與太太、女兒、女婿和教友一行12人浩浩蕩蕩參加渣馬10公里,「跑完一齊飲茶傾偈」,果然很快樂。那一年,他已經56歲。

74歲的袁志林今年在飄雪中完走大阪馬拉松,非常難忘。(受訪者提供)

持續跑下去的原因

跑了兩年10公里,他在本地賽兩度挑戰半馬後,2008年已在渣馬首戰全馬。事隔多年,他還記得初馬之痛:「30公里便抽筋,攰到想死」。首次接觸跑步時已年過半百,為何還要攞苦嚟辛?

袁志林娓娓道來,「曾跟隨教會探訪老人院,看到老人家坐在輪椅上好淒涼。」他希望自己就算年事漸高,仍可維持自理能力,每天持續做運動,「志在晨運令肌肉流失得慢些,唔想連累家人」,盡量將老人院看到一幕「推遲啲發生」。

袁志林每天持續做運動,希望盡量減慢肌肉流失速度。(盧翊銘攝)

快腳變慢腳對成績仍着緊

他在65歲那年退休,昔日曾試過一星期6日、每次跑10公里,也曾以4小時左右跑畢全馬,以及當上視障跑手的領跑員,之後「體能差咗、每日10K頂唔順」,改為每朝晨操慢跑5公里,周六長課才跑10公里。他感慨,那班視障跑手愈跑愈快,近年他的速度已追不上,無法繼續陪他們一起操練。

跑下去的原因縱有點傷感,但他樂在其中,仍不斷報名參加渣馬和海外馬,不再追求速度,常將「我哋呢啲慢腳」掛在嘴邊,然而一提及今年在大阪馬拉松為排長龍去廁所足足等候20分鐘,導致跑步手錶停止計時也不自知,成績超出自己定下的6小時目標,還是說得咬牙切齒:「睇錶5小時52分,以為掂啦,原來停咗錶都唔知,過終點時6小時05分,激死我!」

袁志林說起大阪馬未能在6小時內完成,仍然恨得牙癢癢。(盧翊銘攝)

馬拉松上的「美食家」

哪怕年過半百才起步,累積下來比賽經驗也很豐富,袁志林一年跑兩至三隻馬拉松,已37次出戰全馬。本地賽事佔多數,單是渣馬已經16次,海外馬日本7次、韓國4次、新加坡和台灣各1次。出門比賽的好處是可順道去旅行,袁志林與太太鶼鰈情深,他強調:「不會一個人去,一定同太太。(比賽)跑一日,其他時間行街食嘢。」

袁志林喜歡輕裝上陣,不會帶Gel(能量啫喱),也不帶鹽糖,每次比賽只有手錶和毛巾兩件隨身物,因此沿途全靠大會甚至民間自發提供的食物和補給品補充能量,對各項賽事的食物供應頗有心得,猶如一位馬拉松上的美食家。說着說着各個海外馬的「盛宴」,他不得不抱怨渣馬食物供應量不足,「20多公里香蕉已經派晒,真係好肚餓,頂唔順。」幸好他人老精,鬼老靈,餓極之際突破思維,想到前往救護站一招,成功拿到香蕉應急才能捱畢全程。

+7

跑得一年得一年

不說不知的是,原來部分本地長跑比賽設有年齡上限,例如街馬定在75歲,袁志林部分跑友已超齡不能繼續參加。渣馬暫時未設上限,年滿20歲或以上已可跑全馬,袁志林坦言:「唔奢望跑到80歲,跑得一年得一年。」

袁志林每年只會跑7個月,香港夏日天氣炎熱,每年5至9月他不會跑步,只會游泳,整年都會做運動,「每個人的衰退速度不同,盡量運動保持身體機能。」

(跑步人誌.袁志林︱系列之一)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