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奕華 細說《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再探討《梁祝》|何故專欄
在平行時空裡,探討《梁祝》的各種「What if…」。
專訪《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導演、展演主講人林奕華:「大家最好當係去食一個懷石料理……」
林奕華(Edward)將2024至2025設定為「梁祝的一年」,繼2024年5月起上映《梁祝的繼承者們》舞台映画,6月起進行《A.I.時代與梁祝的繼續者們》階段展演,2025年的新作《我在那時錯過了你》,在荃灣大會堂展覽館演出十場,Edward分別以五個不同時空,延續另一種《梁祝》的「遺憾」。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的英文劇名是「Constellations by Nick Payne (work-in-progress)」,這次「階段性展演」是根據英國劇作家尼克·佩恩(Nick Payne)的著名劇本《Constellations》發展而成,英文副題「5 Lecture Performances by Edward Lam」,則是Edward的嶄新藝術實驗「講述展演」(lecture performance)。
首先,好好奇「梁祝」作為Edward的一個品牌,為什麼今次要跟Nick Payne的劇本夾集在一起,Edward竟然回覆:「因為我冇當『梁祝』係一個品牌…你只能夠話佢係你嘅一個作品。因為(《A.I.時代與梁祝的繼承者們》)最後係路嘉欣同王宏元(在美術館)重遇,所以我就喺度諗,如果佢哋真係喺一個現實嘅美術館嗰度,再開始另一齣戲會係點呢?」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的緣起是臺中國家歌劇院和Edward合作的互動戲劇工作坊《台中台.戲中戲》,分為兩個階段,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凸凸廳進行,首先是2024年11月5日至10日,孕育出「梁祝」版本的《我在那時錯過了你》,然後是2025年3月13日至16日,展開了四天「讀演X概念呈現」的旅程。
節錄《台中台.戲中戲II》的宣傳內容:「舞台在這次工作坊中,就如廚房之於廚師和食客,創作過程中意念如何誕生則遠比成果來的重要。有興趣來參與的都是『同學』…」,而其中一個hashtag,正是「你願意和我做同學嗎」。(我其實好願意飛去台中跟王宏元、路嘉欣和黃人傑做同學,無奈卻忙於籌備3月16日在東京演出《茶餐廳的親善大使》而只好作罷,慶幸5月在香港有機會了!)
看見上述的宣傳內容,滿以為台中演出的舞台是佈置成為一個「廚房」,成為另類的「餐飲劇場」,但其實「廚房」只是一種比喻,「11月嘅時候,我哋攞咗呢個劇本去,用一個開放式,就好似一個『廚房』,觀眾可以隨時入嚟…」果然是比open kitchen更open!
Edward形容「那個場地好似一個『洞穴』」,正好呼應阿里士多德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我哋係『洞穴人』嚟嘅,『洞穴人』點樣認識呢個世界呢?就係通過你起咗啲火把,火把投咗上牆嘅影,我哋見到嗰啲嘢,就覺得係現實喇!」這個劇在講述展演中,讓我們通過不同的「觀點」,打開生活中無限的可能性和創造性。
Edward比喻11月和3月在台中的工作坊為「上學期」和「下學期」,亦像是「開學」和「畢業」,臺中國家歌劇院跟Edward合作的主因,正是希望培養觀眾,讓觀眾知道創作者是如何創作,難怪參與者都是「同學」,亦可以呼應《梁祝的繼承者們》裡的角色關係。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的故事劇情講述男主角Roland是一位對蜂蜜頗有心得的養蜂人,女主角Marianne卻是一位正在研究多重宇宙的物理學家。兩人的職業背景截然不同,但他們同樣是時下常說的MBTI裡面的「I」人(內向者),Edward很喜歡這個劇本,雖然近期已有不少「多重宇宙」的故事,但這個劇是講兩個普通人,「一個理性的女人」和「一個感性的男人」,「兩個完全唔同嘅人,點解會走埋一齊呢?」,Edward希望觀眾從情感共鳴,走向多維敘事的深層認知。
「我哋唔係用『關係』做前景,而係用『空間』做前景。」
Edward將原著劇本中的非線性時空拆解,分為五場時空的講述展演。在不同時空裡,路嘉欣飾演Marianne、王宏元飾演Roland、黃人傑分別飾演Roland和Marianne,從男女主角的單一視角演繹(A時空「她說」、B時空「他說」),到男女對話(C時空「她對他說」、D時空「他對她說」),再到還原全劇文本(E時空「她與他的平行對話」),讓觀眾透過不同時空和人物的組合,體驗如何因選擇與詮釋的不同,決定故事與現實的走向⋯⋯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的另一關鍵詞是「What if…」,透過多重時空的設定,探討在不同的宇宙裡,「如果能回到人生的某一個時間點,我們是否會作出不一樣的選擇?」,就在這個概念下,大家參與是次「講述展演」,真的可以作出不同的「選擇」,例如「選擇」觀看哪一場?(哪一個時空?)和什麼人一起看?觀看時是安靜地坐下來?或是「游走」於劇場裡?更重要的是,Edward不只是導演,也是展演主講人,他在每一場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參與,與觀眾在互動中,一起作出足以改寫結局的「選擇」。
《我在那時錯過了你》作為的「梁祝的一年」的「番外篇」,但「番外篇」一詞並不能夠滿足我,因此問Edward:結合了Nick Payne的劇本後,此劇可以視為「梁祝」的「外傳」?「新傳」?或是「別傳」?
「作為呢個劇嘅形容,係冇衝突。」Edward形容這是兩個演員的「外傳」,如果說是「別傳」,就是這兩個人物跟梁祝有神似的地方,他們好像活在別個星球,至於「新傳」,就是整表演個形式,跟一般的舞台演出不一樣。「我之前用『番外篇』,係因為覺得『番咗一篇』。」果然,每次跟Edward對話,都有新的啟發。
然而,最有啟發性的是,Edward建議大家用「食懷石料理」的心態來欣賞這個「講述展演」。好吧!我們就在不同的時空裡,跟不同的Roland和Marianne,一齊品嚐由「廚師」Edward為「食客」們準備的「懷石料理」吧!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星期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藝文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