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山東發現持續250年母系社會 距今4750年歷史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內地考古學家在位於山東省廣饒縣的傅家遺址證實母系社會的存在,該母系社會持續約250年,距今約有4750年歷史。這亦是全球範圍內首次用考古學材料通過分子人類學和遺傳學證實母系社會的存在,相關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發表。

傅家遺址。(光明網)

據內媒報道,研究團隊基於高分辨率古DNA親緣關係鑒定技術,綜合考古學、人類學、穩定同位素以及碳十四年代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以廣饒傅家遺址歷年考古發掘為基礎,首次在泰沂山北麓沿海地區、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關鍵區域,實證確認了4750年前大汶口文化兩個母系氏族構成的村落組織,為摩爾根、恩格斯在19世紀提出的「原始母系社會是文明前夜重要階段」的理論提供了關鍵的東方證據。

與以往主要依據考古發現的雕像、女性用品和民族志、文獻記載得出的假說不同,本研究首次利用分子人類學與遺傳學證據,不僅確證了史前母系社會組織的存在,而且通過多學科綜合分析全面揭示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下游沿海地區母系氏族社會的組織特徵、人口規模、生業模式和生產力水平等關鍵信息,實現了有關人類早期社會組織研究的重大突破。

研究團隊由古DNA、考古學、人類學和穩定同位素四方面的人員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很早即關注到了傅家墓地結構佈局表現出的一致性特徵。研究成果體現了以古DNA和考古學為基礎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在探討古代社會組織方面的巨大潛力,必將進一步推動早期人類社會組織與古代親屬制度的研究走向深入。

內地考古學家證實母系社會的存在。(齊魯晚報)

研究表明,傅家社會兩個母系氏族在線粒體DNA層面具有明確分界,但在喪葬習俗與文化實踐上保持高度一致,兩個氏族之間存在密切的婚姻聯繫,氏族墓地延續時間超過250年,充分印證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描述的「母系血緣紐帶與社會共同體並存」的社會圖景。並且,研究發現氏族成員主要從事以粟黍為主的原始農業,同時因靠近海岸線,可能攝入一定量的海洋食物,表現出較其他大汶口文化更高的蛋白質攝入量。但氏族的有效群體大小有限,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也不見明顯的社會分化。

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東亞地區基於古基因組數據的母系社會運行機制研究的空白,為國際學界提供了首個基於系統遺傳數據確證的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模型。研究還為理解早期社會複雜化過程提供了新的解釋框架,進一步揭示了黃河流域下游的海岸帶地區在父權制社會普遍確立之前,母系社會曾在此區域孕育出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單元,構成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基礎。研究成果也證明中國東部海岸帶地區對完整理解早期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的特徵具有重要意義。

傅家遺址位於廣饒縣廣饒街道辦傅家村及其周圍,傅家村就坐落於遺址的中部。遺址東距淄河約4公里,北距小清河約15公里。從遺址向東約200米是東辛公路,濰高公路從遺址中部東西穿過。遺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稱「傅家頂蓋子」或稱「摩天嶺」,是目前魯北地區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遺址平面為橢圓形,東西長75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37萬平方米,中心部分18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約3米,內涵豐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前後七次對該遺址進行調查或發掘,時間跨度超過40年。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