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少年選舉|16歲模範生曾受欺凌患重度抑鬱 冀成醫生為人撐傘
「最嚴重嘅時候,我每日擘開眼,都會慨嘆點解我仲未死。」16歲的張嘉希,約兩年前發現患上重度抑鬱症,每日乏力到連刷牙洗面也感到困難。為改善病情,他曾住入精神科病房接受治療,兩個星期內只對着一盞燈、一張床,時間彷彿凝滯不前,每日與人對話不超過5句,他才覺得「原來平時有細佬嘈住我起身,有得讀書,有得同朋友去玩,係件好幸福嘅事」,令他決心振作。
在親友的陪伴,以及調整用藥等原因下,嘉希慢慢康復。他指,未來希望成為精神科醫生,減少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及污名化,並幫助更多病人走出陰霾,「我好鍾意一句說話——你淋過雨,都幫人擔返把遮。」
就讀英華書院中五級的張嘉希,周五(27日)在「傑出少年選舉」中獲頒為2025「十大傑出少年」。但這項榮譽背後,卻有一段辛酸的情緒病史。
優秀學生遭校外朋友欺凌致重度抑鬱
張嘉希原本身兼多職,既是資優教育學苑會員、深水埗區優秀學生,亦是紅十字會青少年團隊長,或是不少人眼中的模範生。然而,中三時他因遭受校園外朋友欺凌,又面對選科壓力,開始出現種種問題。他性格變得內向,喪失社交意欲,與人屢生爭執,甚至出現幻聽幻覺。最嚴重的一次,他站在學校高處,曾經萌生終結生命的念頭,幸好有社工見狀,即時阻止並報警。
嘉希其後開始接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始發現患上重度抑鬱症。他憶述,當時每日睜開眼,都彷彿鬼壓床般無法動彈,連刷牙洗面也做不到,「唔係能力上嘅做唔到,而係你隻手就係遞唔高,你隻腳就係邁唔開。」他的成績亦逐漸下滑,即使他用更多時間溫習,卻依然無濟於事,令他更感絕望,「個感覺係,你知道好唔正常,但你咩都改變唔到。」
住隔離病房治療對着一燈一床 靠憶念親人振作克服病情
中五開學時,嘉希住入精神科病房接受治療,希望改善病情,卻邁入另一個深淵。當時他住隔離病房,整間房內只有一張床、一盞燈。他憶述,每日唯一與人交流的時間,就是取藥及取飯,其餘時間則重複睡覺和看書的生活,甚至無法感受感受時間的流逝。
那段時間,嘉希格外想念家人及朋友,「原來平時有細佬嘈住我起身,有得讀書,有得同朋友去玩,係件好幸福嘅事」,令他決心好好醫病。他自勉道「只要仍然活着,就不只擁有『一無所有』這種可能。」
冀成為精神科醫生為人撐傘:淋過雨,都幫人擔返把遮
兩個星期後,嘉希離開病院。在調整用藥,以及親友陪伴下,他病情好轉,雖然現時仍有情緒波動,但已不再有自殘念頭。他指,感謝這段時間朋友、家人及老師對他的支持,令他逐漸走出陰霾。他表示,現時即時有負面情緒,亦會跟親友傾訴或寫作排解,「唔好一個人收埋。」
嘉希指,患病期間曾多次經歷歧視,他希望未來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消除外界對精神疾病的標籤。他現時亦與其他人研發一款人工智能模型,用以篩查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並幫助精神科醫生了解青少年的病況,他說:「我好鍾意一句說話——你淋過雨,都幫人擔返把遮。」